今天我们说一段国产武器设计从模仿到创新的经典案例——神秘的套接尾翼,中国FN-6导弹与法国西北风导弹的区别。中国FN-6便携式单兵防空导弹的发射筒前端为何有个方形的“大脑袋”,本文揭开这个秘密。国产FN-6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我国在90年代研制的第三代单兵防空导弹,国产正式型号名称为“红缨-6,”,外贸型号被命名为“飞弩-6”,以中国精密机械进出口公司的名义出售。早在2000年就首次公布照片,2002年首次以实物方式对外亮相。与国产“前卫-2”一起成为中国军队现役的主力便携式防空导弹。导弹的弹径为72毫米,长度是1.5米,弹重16公斤,射高10-3500米,射程500-5500米。FN-6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“参考”或“借鉴”了法国西北风导弹的某些技术,技术指标和外形都很相似,都使用4元红外探测器,具有全方位攻击目标的能力,可在发射前截获6千米距离上的战斗机和4千米距离上的直升机。弹上装有微型处理机,可借助计算机进行信息分类、信号处理、抗干扰逻辑判断,抗干扰能力极强,可抗背景及地面干扰、红外诱饵、红外调制干扰。FN-6还是我国首款配备有敌我识别器的单兵防空导弹。FN-6导弹和法国西北风导弹都采用金字塔形的引导头罩,只是FN-6为8棱式头罩,西北风为6棱式头罩(改进型为8棱式)。而国际上其他多数单兵防空导弹的引导头罩都是圆形的,FN-6和西北风之所以采用金字塔型的菱锥状头罩,主要原因是通过风洞研究,发现菱锥状比较传统的圆形头罩能够显著地减少风阻,能够大幅提高单兵防空导弹的飞行速度,超过300米/秒,能够尽快追上目标,单发杀伤概率可达70%。不要误会,尽管FN-6导弹与西北风很相似,但是FN-6导弹并不是法国西北风的仿制品,甚至连模仿都谈不上,二者只是因为都采用四元探测器而导致外形上的类似。FN-6和西北风只是头罩相似,其他的地方完全不一样,重量级别不同,性能也不同。最明显的区别是看导弹发射筒的头部细节,能够分辨出来。FN-6导弹发射筒的头部有个巨大箱型。这是因为FN-6的设计十分独特,采用了套接尾翼,导弹前部有4片控制舵,平时折叠收起在弹体内部,发射以后弹出,可以控制导弹的飞行方向。导弹的尾部有4片固定式弹翼。但这4片尾翼在平时与导弹是分离的,采用一个紧固套环安置于导弹发射筒的前部。也就是FN-6发射筒前端那个方形的盒子里。如上图所示,这个方盒子的四个裂缝,就是容纳4片导弹尾翼的地方,由一个紧固套环连接在一起,中间白色的部分,就是导弹的金字塔形引导头。FN-6导弹发射时,导弹弹体的前段直径比套环稍小,可以“钻过“尾翼套环,但导弹最后段的发动机舱直径加粗了一点点,钻不过去套环,借助发射初速和惯性,就把带有4片尾翼的套环像穿套头毛衣一样“穿”在导弹的尾部,而且非常牢固。这种独特的设计,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导弹敏捷性和机动性,需要加大尾翼的翼展和面积,但美俄单兵导弹的常规设计都是折叠尾翼,要想加大尾翼,就需要增加弹体直径,这样一来就导致全弹重超标,得不偿失。而FN-6另辟蹊径,采用了尾翼和弹体分离的套接尾翼,在加大导弹控制机动性的同时,还能极大地降低导弹弹体的直径,降低了系统全重。这些天才的设计,使得FN-6导弹能够采用较小的70毫米弹径,以16公斤的较低弹重,达到18g的高过载,对于打击巡航导弹或地空高速战斗机很有利。而法国西北风导弹的弹径则高达90毫米,过载也只有15g,弹重达到18.4公斤,加上发射筒重量约20公斤,导致全系统重量过大,需要带有三脚支架的两人发射小组。近年来,每当中国有新型武器出现的时候,很多外国媒体和军事专家总喜欢给中国新式武器找个“爹”,不找不舒服,他们总以为中国缺乏创造力,只会模仿和山寨。其实,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,中国军工早已跨越了模仿和山寨的阶段,进入了武器设计的自由王国,我们自己就是“爹”。